您的位置: 首页 - 企业文化 - 历史溯源
历史溯源

 江口醇创始人 

  廖纶(1810-1889),字养泉,号橘叟,江口场(今平昌)人,清末书法家、诗人。
    自幼敏而好学,才华出众,深为当时权臣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赏识,委以重任,官至海州道员。晚年归隐江口,因生性好酒嗜茶,于南台山下筑“春及山庄”,建酒、茶二坊,掘井汲泉,建窑酿酒,遍访酒师,广采博取,酿制出“质赛九洲、怡心延寿”的“南台酒”,常邀友品茗畅饮,醉卧山水之间,赋诗抒怀,颇有五柳风骨。
    著有《橘叟随笔》、《笑山姑存草》、《养泉诗抄》等诗文集,其墨迹遍布大江南北,尤为著名的翰墨遗迹,当属太湖的“龜头渚”峭壁上手书的“横云”与“包孕吴越”六个大字, 其“江阳十景”、“沁心泉”、“魁”、“寿”等手迹至今还完存于江口醇园区南台山沿。
 
   平昌始置平州县时,层峦叠嶂,林茂草
   长,虎狼肆虐,一片蛮荒。为抵御兽害,繁衍生息,平州百姓研制出一种既能舒筋活血、强劲壮胆,又能除疲解乏的饮品米酒,在民间盛行了一千多年。
   清朝初期,宫廷王室视酒为有害之物,
   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一直严谕禁酒,对烤酒、贩酒者绳之以法。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时期,当时四川酒业尚处起步阶段。
   自康熙二十六年(年)以来,宫廷显贵们
   已公然违背先皇圣训,经常纵酒;皇帝日日饮酒的传闻也不胫而走。
 
   四川山高皇帝远,川酒一直在经营,更有
   直隶、湖广、江浙一带酿酒者移居四川后,利用四川得天独厚的条件继续酿酒。乾隆五十一年(公元年)一湖北唐姓移民,擅长制酒,入川定居江口后,重操旧业,精心酿酒出一种比米酒更香更来劲的烧酒,名曰“酊缸酒”。
   清嘉庆元年春江口分州永安场今岩口乡
   白莲教在方山坪揭竿起义,起义者达数千人,一碗碗酊缸酒让壮士虎胆龙威,奋勇杀敌。
   同治年间,一位叫吴德溥的平昌举人荣归
   故里,他集宫延酿酒秘方和民间烤酒技艺于一体,从云南请来酿酒师,改进酿酒技艺,取沁心泉水,酿出了香醇可口、品味纯正,品质比“酊缸酒”更上一层楼的“小酢酒”。
 
   同治年,恩科举人、顺天府房山县令
   吴道凝,畅饮故乡佳酿后,诗兴大发,一首描绘巴灵台无限风光,次比泰岳并列骊山的《巴灵台赋》如清泉倾泻,跃然纸上。
   不久《巴灵台赋》传入皇宫,皇帝阅后,
   盛赞有加,遂降旨县令将江口所酿小酢酒定期送至京城御用。江口美酒从此名噪巴蜀,誉满京华。
   二吴之后,江苏海州道员廖纶也回到江口
   镇。廖纶是位风雅名士,饱读诗书,满腹经纶,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、诗人,他生性好酒嗜茶,晚年隐居古朴的江口镇,借灵山秀水伐木凿石,建造酿酒作坊,名曰南台酒坊,不久,他又建起了南台茶坊,真可谓“东边酒坊醇香飘,西边茶坊清芳绕”。
 
     廖纶讨来宫廷酿酒秘方,向蜀地酿酒名家虚心求教,综合众家之长,苦心钻研,制作试验,终于造出了比皇帝青睐的小酢酒更胜一筹的南台酒。      南台酒经历了战火硝烟的洗礼,为推翻封建王朝、苏区建立、抗战胜利、平昌解放和抗美援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是英雄的酒,光荣的酒。      1949年10月1日,新中国成立,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。平昌江口酒乡商贾云集,尤以廖纶特制酒窖产出的“南台酒”吸引着众多外地客商。
 
        南台神泉千年有之,江口南台酒窖百年生辉。昔日的南台酒,如今的江口醇,早已远销欧洲、东南亚各地,誉满全球。
QQ客服热线